健身知识
Fitness knowledge
分类>>【专题研究】上海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
【专题研究】上海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促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上海市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模式革新、促进全民健身智慧转型、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相关政策也发挥了引领作用。面临数字基础设施优良、体育资源储备丰富、体育消费升级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等诸多机遇,和政策、市场、技术、人才、信息安全、区域竞争六方面的挑战,上海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引导,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突破转型瓶颈;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以人才赋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PS:本文仅为文章节选,有关《上海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更多信息请见: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
近年来,上海市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愈发深入,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场馆管理业等细分业态通过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产业发展模式革新。作为核心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的自由流动能有效推动体育产业全要素达成合理配置和动态平衡,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
在体育竞赛表演业,围绕赛事本身,上海开创性地打造了国内首个虚拟体育综合性赛—上海虚拟体育公开赛,依托智能模拟设备和互联网竞赛平台,消除了传统线下赛事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围绕赛事运作,数字化转型也在深刻影响着赛事组织、赛事赞助和赛事传播等多个方面,例如上海马拉松赛事打造的上马App能够为跑者提供多种赛事信息和服务。
在体育健身休闲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了健身休闲业运动场所和运动时间的灵活性,促进了运动设施和运动检测的智能化,降低了传统健身休闲产业模式对线下健身场馆的依赖性。在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业,上海市体育场馆智慧化改造持续推进,依托数字化技术全方位掌握场馆信息,为相关主体提供票务管理服务和订场管理服务等。
为推进全民健身,上海市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全民健身智慧化转型进行了积极探索。对标全球体育著名城市,提高上海市体育信息综合利用水平和体育信息科学管理水平,上海为市民搭建了快捷方便的全民健身智慧服务平台。
该平台旨在用信息化技术一站式解决体育服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具有四大建设与运行总体任务:一是从平台数字内容采集标准、数据库构建标准、信息搜索和数据关联标准、信息传输协议等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层面制定上下交互的统一标准;二是建立一个集合上海市民体质数据库、上海体育场馆数据库、上海体育组织数据库、上海体育教育数据库、上海体育文化数据库、上海体育赛事数据库等各式各样覆盖上海公共体育服务全领域的数字信息资源库,做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智能调度、跨领域融合;三是通过设计互联网终端入口、移动终端入口和数字电视入口建成一个供市民可自动浏览、可自定义个性化需求的全民健身智慧服务门户;四是从提升运营管理模式出发,针对重建设、轻管理等顽固传统管理问题的解决而发起全民健身智慧服务平台运营管理模式的探索,寻求政府指导和市场运作的高效合作与合理分工,实现管理运作成本的有效降低。
该服务平台不是先前零散数据信息的全面收集与简单叠加,而是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数据交换技术、系统管理与后台管理等大数据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识别、保存、分析、挖掘与推送等,有效应用于场馆忙闲查询、线上预定、线上支付、线上签到、线上服务点评等场馆设施运营服务;赛事查询半岛·体育官网、赛事报名、赛事点播等赛事活动运营服务;科普健身讲座服务、健身技能培训服务、体育教练服务、体质监测服务等体育公共配送服务运营;以及全民健身评估分析、体育场地评估分析、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评估分析、体育产业发展评估分析等体育大数据分析服务运营。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以中观层面体育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基础,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产业价值链攀升。传统体育企业日常运营和协同合作的成本较高,效率较低,通过数字化转型,体育企业能够优化组织架构,推动运作经营模式的各个环节高效协同,能够快速反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以提升产品更新迭代的效率。
每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一直深耕于打造体育产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是一家志向于引领上海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科创公司,主要业务有每步赛事运营管理、每步数字智能场馆、每步AI大健康管理。每步科技擅长利用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发展业务,自主研发了MCloud云,其服务架构采取一云多端模式,利用PaaS和SaaS模式完善一云多端的产品矩阵,形成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闭环,连接政府端、企业端和用户端。在赛事运营管理方面,每步科技拥有受欢迎程度高、市场竞争力高的多个赛事IP,例如“爱在每步嘉年华”、“高校百英里接力赛”、“EliteRun精英跑”,这些赛事的举办具有常态化的特点,因此每步科技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了赛事管理服务系统,不仅收集了参赛者的信息而且收录了合作企业的信息,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打通管理沟通渠道,实现赛事产业链协同,并为后期对参赛者的精准营销奠定基础。
在智能场馆方面,每步科技运用人工智能视觉计算技术、图像分析算法、行为轨迹追踪场景技术等“AI+物联网”手段,实时监测场馆使用情况,及时发出场馆安全警示信号和运动安全提示信号,已为东方体育中心、源深体育馆、上海市民体育公园等场馆提供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促进上海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
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上海市逐步形成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政府主体作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的推动者和引导者,通过颁布政策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扫清障碍与规避风险,从顶层设计层面对体育产业加大数字新基建的投入,创新体育产业数字化治理手段与模式。
2021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沪府办发〔2021〕29号),提出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数字化运动服务闭环,以数字健身地图为载体,整合各类体育健身服务资源,实现公共体育场所“随申码·健申码”一码通行,并推进体育场馆和设施数字化升级。同年12月,上海市体育局印发《上海体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沪体办〔2021〕185号),提出要推进全市体育数据资源共享和利用,健全公共服务和综合管理应用体系,显著增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建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相适应、与市民体育需求更相匹配的上海体育数字化转型总体架构。这是国内率先发布的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专项政策规划,为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提供科学指引。
上海作为4G网络应用先发城市和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是全国第一个迈入4G时代的城市,且TD-LTE在世博会期间的建立更是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4G时代。另外,截至2019年,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重点区域均实现了5G网络全区域覆盖,可见上海市的数字基础设施部署能力在国内一直是名列前茅,紧跟全球数字化产业浪潮。
在数字化产业链上游,上海拥有集中度最高的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和持续蝉联全球出口量前列的龙头企业,多模物联网芯片研发设计能力具有突出领先优势,数字化上游头部集聚优势十分显著。在数字化产业链中游,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一致认为上海拥有成熟完善的信息传输支撑服务体系,因此将业务转型和物联网开放平台建设均设在上海,将其作为先期试点城市。在数字化产业链下游,上海凭借强韧的全球市场要素配置能力、坚实完备的产业基础以及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新兴产业,构建了多场域、深层次的多重业务数字化运营城市。总之在前期坚固稳定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之上,又实现了数字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这为今后上海市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产业基础。
上海在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进程中提出要凭借其经济实力、城市创新能力、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体育市场活力、国际化程度和综合交通能力等打造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就有形体育资源储备而言,上海市拥有丰富的场馆设施。2021年,上海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4平方米。上海市拥有上海体育场、虹口足球场、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源深体育中心、上海东方体育中心、F1赛车场、旗忠森林体育城网球中心等可以满足不同项目多种类型赛事的体育场馆,并且近年来陆续进行了数字化改进。
为了满足全民健身的需求,上海市还建设了前滩体育公园、黄兴全民体育公园、普陀体育公园、上海市民体育公园等承担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的体育公园。在无形体育资源储备方面,上海构建了完善的体育赛事体系,其中不仅有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世界高尔夫锦标赛—汇丰冠军赛、世界克大师赛上海站、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八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赛事,更是创立了城市业余联赛,提出“一街一品”的发展目标,优先发展社区体育,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赛。上海市无形和有形体育资源储备丰富,未来体育资源数字化储存、传播、发展的空间较大。
上海市初具大规模的有效体育消费需求,从有形实物消费不断向无形服务和体验消费转变。上海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金额从2015年的1934元到2020年2995.9元,人均体育消费增速较快,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在疫情的重大冲击下,上海市政府运用数字化手段鼓励人们广泛参与体育运动,支持体育中小微企业的重振复兴。2021年上海市民累计领取体育消费券达203万人次,共享受体育消费券补贴4000多万元,拉动600多家定点场馆直接消费超过1.1亿元。这及时激活了体育消费市场,进一步点燃了居民的消费热情。
另外,体育内容数字化、都市轻运动、在线观赛、可穿戴体育产品等体育数字化产品为民众带来了高品质的体育消费体验,并潜移默化培养了消费者现代化便捷化的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的提升,消费场景的多样化,加速了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要求体育产业从供给端为上海居民提供智能化、多层次、高品质、一站式的消费体验。
近年来,上海相继颁布了《上海5G产业发展和应用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及《5G+智能制造(2019)》和《5G+智慧医疗(2019)》,提出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打响“四大品牌”战略部署,以条块结合的形式在5G垂直行业树立标杆项目和不断创新5G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构建上海5G产业生态体系。体育产业领域为鼓励开发文化娱乐数字产品和服务,相继推出了5G体育赛事、沉浸式赛事体验等数字化服务。由此可见上海市政府对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与毅力,无论是在政策加持上,还是在产业革新发展要求上,上海市体育产业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另外,上海先后提出将在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初步目标,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终极目标,以及上海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将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设定为奋斗目标。其中,建设“全球领先的体育科技创新中心”,增强体育科技创新能力也是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重要技术支撑。借此,上海体育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借助数字化手段为体育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整合资源、融合多产业协同发展、释放发展动能,实现上海市体育产业的华丽转身。
国家积极在政策层面赋予产业数字化宏观利好条件,如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提出要加快促进数字技术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例如在可穿戴运动设备和智能运动装备的研发与制造方面给予数字支持;2021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体发〔2021〕2号)提出要实施体育产业数字化战略,推进体育产业大数据 中心和体育重点领域全产业链数据库建设。这些指导意见从侧面为推动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但政策效果甚微。如果缺乏政策文件高屋建瓴地科学指导与严格规定,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就难以开展。目前国家尚未制定相关专项工作开展规划文件,未成立专门的执行或监管部门来督促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虽然上海已发布了《上海体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沪体办〔2021〕185号),但上海市数字体育发展仍需要更全面、更细致的政策指引。
目前体育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远远不足,因为数字信息普遍存在易复制、易更改、易传播的特点,针对侵权者的惩罚力度与措施由于缺乏政策性指导,存在惩罚不当或力度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造成了一定阻碍。因此,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前提是加快建立体育数字知识产权保。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背景下,现有的法律法规只能应付体育业务中传统商业模式可能发生的法律问题,但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然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这些新业态新模式下突发的法律问题需要专门专项数据保或知识产权保来划定边界、判断合法性。
对于以提供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体育企业来讲,在其数字化转型中,数字化营销是重中之重,这一过程包含市场调研、业务再梳理、数字化营销人才的培养、软硬件的升级改造、市场拓展等营销成本,再加上企业日常管理成本尚且繁重,因此数字化转型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例如,中国大型体育用品公司安踏,为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升级创新投入预计超过10亿元,面对高昂的转型成本,中小企业将束手无策。上海市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体育产业部门同样面临着技术成本、人才成本、营销成本等高昂成本垫付的困境,并且营收回报的过程也是不可控的。
数字化转型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需要经过一系列商业流程的改造升级,其中针对客户端进行的数字化升级,侧重于对营销业务流程的改造,针对员工端进行的数字化升级,侧重于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改造,其他还包括生产线、供应链、物流、财务等数字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周期较长不仅表现在技术改造、业务升级的漫长,而且还表现在数字经营理念、数字化管理模式、数字化领导方式等方面的变革,这些理念方面的转变更为艰难。
当前体育产业供给体系存在基础薄弱,中、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部分供给无效等诸多问题,这些较低质量的供给抵消了数字经济在体育产业中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供给矛盾直接后果就是数字体育产业中的新兴产品、新兴业态缺乏良性的生态发展环境,直接减缓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同时,低端供给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体育投资、体育消费、体育出口的严重失衡错位,使得体育数字市场缺乏灵活性与适应性,进而就失去了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即使数字化转型可以凭借技术要素供给,助推体育服务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但供给结构矛盾突出、供给效率低下,同时疫情也对体育产业造成了度的打击,这些影响因素叠加,也极大降低了数字经济对体育行业的促进作用。
上海市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应当运用政策机制给予正确引导和积极推进,构建运行管理机制、推进保障机制和协调共享机制。体育产业运行管理机制,是在政府引导体育产业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协调过程中各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和行为策略,是体育产业健康高效运行的规则和行为系统,良好的运行机制应该具备协调性、灵活性、高效性等特点。上海市体育产业框架较完整,体育资源尤为丰富,但产业结构和产业运行效率都还有待完善,数字化转型的进行需要构建运行管理机制模型,相关政策规定要精准落实到上海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每一步。运行管理机制的形成可以使得上海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与各环节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起到系统规划的牵头作用。
在推进保障机制层面。上海市体育产业应当在政府的推进下,催生数字化体育产业的新商业模式与新业态,推进上海体育产业资源高效分配。一是法律法规建设。推进上海市体育产业法律和政策建设,完善行政条例、管理规范等法规,鼓励传统的体育产业向数字化服务延伸。二是风险防控与监督机制。社会资本的参与使得体育产业和市场充盈着活力,但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风险的防控也是推进保障机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防控与监督机制,确保每一个环节形成闭环,各参与方都能对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快速反应,将风险降到最低,有效保障利益。
一是顶层设计引导,提供政策支持。在顶层设计上引导数字化在上海体育产业的渗透和应用,细化方针政策,强化对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各个环节的指引,通过政策支持,保障上海市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顺畅进行。疫情常态化防控之下,上海体育行业中较多中小企业存在生存能力较弱、市场份额占比较小,数字化程度较弱、数据资产积累单薄等问题,数字赋能与数字加持可以使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升级与利润突破。
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突破转型瓶颈。云计算、5G、区块链等作为体育产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构建了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体育产业的应用技术。上海市在拥有前沿技术和良好政策环境的基础上,体育产业供给侧持续发力,拉动体育需求注入更多活力。例如基于大数据的体育资源分布、健康数据挖掘,改变传统营销模式,为用户画像;基于5G的赛事直播,增强观赏性与用户体验感;基于AI的赛事与场馆商业运营,提升顾客互动感与参与度;通过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服务体育产业管理等。
【阅读书目推荐】《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报告 (2021-202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