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知识
Fitness knowledge
分类>>半岛bandao体育看不同国家的人们如何花样健身
半岛bandao体育看不同国家的人们如何花样健身《热辣滚烫》可谓今年春节档最吸引眼球的电影之一。不少朋友看完之后被激励,纷纷表示要开始健身塑型、增强体质。放眼全球,健身其实一直是一个热门领域,健身不仅是为了追求好身材,最重要的还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本期让我们一起看看在健身这件事上,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什么不同的健身习惯、怎样的健身理念,又衍生出了怎样的相关文化呢?
我寓居新加坡时,对当地人热衷于各种运动印象深刻。全民健身的兴盛,与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大有关系。即使是当初疫情初起时,新加坡政府也还是鼓励人们多进行室外运动。
如果你有兴趣去参观一下新加坡的体育城,一定会产生不小的震撼。我曾经去那里打过乒乓球。虽然我很喜欢打乒乓球,但当天却被这座体育城吸引了,球没怎么打,却花很多时间做了一场即兴小旅行。那简直是体育爱好者的天堂,偌大的体育场居于体育城的中心,田径、足球、橄榄球和板球等场地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随意转换,伸缩式的穹隆屋顶,让你坐在座位上可以看到叹为观止的海滨美景和城市天际线。那些空中露台和垂直绿化种植,恍然让你感觉是身处在大自然的怀抱。
这座体育城明显不是为了举办国际赛事建造的,它更多是为了给国民提供健身场所,拓展生活空间。没有重大活动时,所有体育设施都非常廉价地对公众开放,其设施之完备,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更让人感觉有新意的,是它把体育与休闲、娱乐和生活的活动场所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当你沿着那条可以为你遮蔽雨水和阳光的林荫步行道漫步,走着走着就走进了一个时尚商场,而商场内有水上休闲乐园和攀岩设施;你还有可能走进一个体育社区,那里有硬地球场、滑板公园、健身角、慢跑道和自行车道、保龄球场和沙滩排球场;还有可能走进体育图书馆和体育博物馆。
我还和朋友一起去过新加坡的一个游泳馆,那个游泳馆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朋友是几十年的老会员,可以免费带我去。泳池很大,我嫌麻烦没游泳,但还有别的项目,我看到有保龄球馆,就去打了几局。朋友是位建筑设计师,我打完球回来,他居然在那里办公,游泳馆区域有很安静的办公室。之后我们还在里面吃了一顿饭。
这种综合性的社区,新加坡还有不少,不过更多的是小型场地,政府是要让每个新加坡人步行10分钟就能抵达最靠近的体育设施。仅仅建场馆还不够,还有具体的激励措施。他们几乎人人都下载有预订体育场馆功能的软件,政府还给每个下载的人充钱,鼓励运动。
新加坡常年游泳的人非常多,当然这也得益于他们四季皆夏的气候,每个小区都有室外泳池,基本上都是恒温。骑自行车、跑马拉松的人也很多,到处都是风光绮丽的自行车道,每个组屋区都有缓跑径。健身房和网球场也是很多公寓、小区的标配。尽管如此,我儿子儿媳还买了一些健身器械放在家里,说是比健身房更便捷。
新加坡体育蔚成风气,还与他们重视学校体育有关。新加坡中小学生和初级学院学生,被要求参加一个全国性体育测试,名叫“全国体育健康奖”测试。中小学生还每两年一考,仰卧起坐、立定跳远、体前屈、引体向上、折返跑等,从小就养成习惯,终身不辍。
当然他们也不是不重视竞技体育,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半岛bandao体育,政府也褒奖,但更多的是商业机构赞助。文/蔡德林
有朋友推荐加拿大健身俱乐部暑假青少年项目,重点在于免费,于是进网页了解了一下,整个暑假从12岁到17岁的青少年去健身都是免费的。
加拿大健身连锁店特别多,离我们家五百米一个、三千米一个、四千米一个、五千米一个……会员费真不高,一般都是两周一期的报,有器械、有团课,如果只考虑我一个人去练瑜伽,那么在这里办个人的会员,想去就溜达过去还是很方便的。入会有一个额外的一次性费用,长期看的话,分担下来也没多少钱了。
因为想学游泳,我们去办了另外一家体育馆的健身卡。这家是社区性质的,但有很多处连锁,价格也相对便宜一些,并且不需要额外交一笔入会费。卡的种类很多,我们一家两大两小75加拿大元(折合人民币约400元)管两周,器材、游泳场地、团课就全包括了,如果加几块钱还能上游泳课呢。
孩子一直想在室内打羽毛球,可以满足了。我也时隔一年后重新开始练瑜伽。其实还有很多社区活动中心也提供瑜伽课,可以就近报名,冬天的时候报过一期,八次课也才不到40加拿大元(折合人民币约200元)。不过到时间犯懒嫌冷不想去,又退掉了。
这家体育馆的游泳池跟原来去过的满足奥运标准的那家场馆很不一样,更适合家庭休闲,带孩子来娱乐正好。还有一个专门提供给小孩子的泳池,很小的孩子也可以进去,据说水温也要高一些。大泳池分几个泳道,快慢分得清楚,还有一个占两个泳道的池子,供家庭一起玩耍,挺宽敞的。
换衣室也很人性化,有家庭室,带异性宝贝的家长很方便。四周有帮助漂浮的用具可以自取,已经按照年龄区分摆放了。
我还拿了时间表来看,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考虑到,还有帮健身的大人看小孩子的服务,免费。
锻炼身体属于最基本的需求,所以费用不会贵,社会在这方面也是很有经验很成熟了。衣服也是一样,20加拿大元(折合人民币约100元)买件瑜伽服和运动外衣,就已经是非常合身舒服的了。只是他们空调开得跟电费不要钱似的,冻得慌。
不得不额外提一下我们在这边道馆报的跆拳道的费用,太便宜了。四个月200加拿大元(折合人民币约1000元),630加拿大元(折合人民币约3200元)管一年。平时一周五天课,暑假每周有三天,可以自己任选时间过去,如果有时间,每次都参与也不是不行,因为不是计次收费。倒是我的孩子们感觉强度低太多了。可能因为孩子们在国内练到黑红带很久了,他们都跃跃欲试想要实战。文/rabbyer
你注意到了吗,即使在秋天,甚至是冬天,德国人也一样喜欢在户外的遮阳伞下面,聊天、喝咖啡,甚至是在天色很晚,太阳早就落山了的时候仍在外面坐着。这一现象就和文化多少有点关系了。
100多年前的1901年,德国人卡尔菲舍尔就创立了德国候鸟协会,鼓励年轻人到大自然中徒步旅行;母亲们总是招呼孩子“快到外面来玩儿吧,外面的空气多好啊!”这些母亲的叮咛也让德国人从小就养成了热爱户外活动的习惯。
早下班最大的好处就是拥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全民健身在时间上获得了可能(还有不少的法定休息日和带薪假期)。所以,每到下午,德国人就会在绿树成荫的地方进行户外运动。
德国政府注重对国民健身运动的投入,众多完善的群众健身场所遍布各地,运动健身器材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和适合不同爱好与年龄段的活动场地,造就了真正的“全民健身”。
每逢风和日丽的日子,草地上会聚集不少的奶爸奶妈带着宝宝们晒太阳和做游戏。游戏除了可以激发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更能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从晨曦初上到夕阳西下,总能看到一艘艘划艇在水面上划过。划艇激起的波浪惊起水面的各种禽类,一派诗情画意。
户外骑行也是德国人喜爱的一种运动。在德国,全家老少结伴骑行出游很普遍。骑行健身的重点不是速度,而是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享受与亲朋共度的温馨时光。
户外运动的装备和服装在德国特别受欢迎,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长途跋涉到达极地或者其他高寒地区,但是在阴冷的天气下,在蒙蒙的小雨中,穿着御寒防风的服装,来一杯温暖的咖啡,也能让德国人享受到那种与自然亲近的感觉。
德国腓德烈斯哈芬户外用品展(EUROPEAN OUTDOOR)创办于1994年,是目前欧洲第一的户外休闲类用品贸易展。
德国科隆国际体育用品、露营设备及园林生活博览会(SPOGA+GAFA)创办于1960年,是世界休闲用品市场最重要的定货会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体育露营用品、户外家具及园艺用品国际贸易博览会。文/辛未
都说:“中国人不休假,韩国人不睡觉,日本人不吃饭”。那么已经成功将睡眠进化掉的韩国人,半夜都在干什么?别问,问就是泡在健身房里练“双开门冰箱”。最近,韩国男人在追求极致的身材比例上,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双开门冰箱”身材,顾名思义,就是将上半身练得极大块,犹如双开门大冰箱一般,给予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而其核心宗旨,则是需要练就一副“太平洋宽肩”,他们对肩宽谜一般的执念,完全不亚于中国男生对一米八的执着。即使有一些的肌肉身材,一眼看上去就是靠某些药物的“科技加成”,满满的充气感,也在所不惜。
你可以不够高,但肩一定要够大、够宽——这种审美,似乎早已渗透在韩国文化里,刻入骨髓。除了在健身房中可以领略,各个领域的韩国男人,都在“卷”。
在韩国的综艺节目上,测量男嘉宾的肩宽成了最火的保留环节,他们对肩膀宽度的最低要求是标准键盘的宽度,如果达不到的话,基本上就和“帅哥”二字无缘了。
经典韩剧《请回答1988》里的演员高庚杓也惊喜于自己练出了51厘米的宽肩,成为新晋的“韩国肩霸”。韩剧里的“双开门冰箱”身材,比比皆是。
要命的是,这种人设画像,还经常被画师一言不合地“扒”去了衣服,一览无余地展露出夸张的大块肌肉,并被无数少女定义为“爆表的性张力”。
很长一段时间,肩垫在电商里是韩国男人购买最多的潮流单品。将其贴在三角肌外侧,可谓是“一秒逆天改命”。
部分沉迷于肩宽的韩国男人们,终于发现P图是比肩垫更方便、更快捷的“宽肩秘籍”,只不过这个度,经常拿捏不准,导致闹出天大的笑话。
但这个整容项目并不成熟,很多手术之后的男性后续出现了肩膀凹陷等情况,甚至还影响身体健康,导致没有大火起来。
韩国男性过度追求“双开门冰箱”的现象,助长了“内卷”和“身材焦虑”,不仅出现在男性身上,在女性群体也较为普遍。在亚洲,“白幼瘦”的审美流行已久,不少女性通过节食、整形、过度防晒等方式让自己接近这一目标。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本身就需面临和消化各方面的压力,当打开某些社交平台,各类“漫画版身材”扑面而来,无疑更是加重了一些人的“身材焦虑”,导致运动的初衷也越走越歪。
无需焦虑,也不必和自己的身材和解。你运动时,快乐、尽兴、放肆大笑的样子,就是你最迷人的时刻。(文/Ty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