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半岛 > 健身知识 > 健身常识

健身知识

Fitness knowledge

分类>>

半岛·体育官网落灰健身卡的背面是“找不到身体”的现代人

2024-10-11 15:50:0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半岛·体育官网落灰健身卡的背面是“找不到身体”的现代人「不让健身卡落灰,不仅是对“懒癌”的反抗,更是为了确认身体的存在,以重新掌握认识世界的最基本路径,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

  近日,北京市对新修订的《北京市体育健身行业预付费服务合同》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规定了消费者享有“健身卡冷静期”服务,即7天之内只要消费者未开卡使用健身服务,就有权无条件解除本合同。

  消息发布后,许多网友表示这是对那些“办完健身卡就等于健完身”的懒人“福利”,对“懒癌”极其友好。

  此前,上海也曾实行健身房7天冷静期合同,可截至3月15号,一共只有372名消费者使用了这项冷静期的服务。有数据统计 ,因冲动消费引起的健身房纠纷数量,远不如跑路、违约、霸王条款等健身行业各种套路引起的纠纷多。

  而就算消费者识破了这些套路,现实中商业对健身行为的过度包装,以及各种伪科学的错误信息依然会为消费者的健身旅途再添一道障碍……

  或许“健身卡冷静期”针对的并不仅是这群有“懒癌”的消费者,一个“懒”字根本没办法概括消费者在健身道路上遇到的重重困难。

  在“健身卡冷静期”热搜的评论中,许多网友调侃自己特别需要这项规定,因为总是办了卡就懒得去。但事实上,健身房的纠纷大多不发生在七天内,因老板跑路导致欠款,或者健身房违反合同规定的案例数不胜数,尤其是疫情期间,以“疫情没有生意所以跑路”为借口的事件更是比比皆是……

  健身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消费者一直都没有切实的维权途径,健身文化的商业误读与缺少规范的行业现状才是给消费者带去阻力的主要障碍。

  在以往的健身房维权纠纷中,一个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些健身房给出了极低的价格以赢得客流量,等顾客办卡以后就跑路玩失踪。

  其实,一家优质健身房的运营本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其价格高低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做调整。但在缺少规范的市场中,恶性价格战很容易导致正规健身房失去优势,劣质健身房反而拥有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而健身房的套路又何止这一种?虽然“健身卡冷静期”规定了用户开卡前七天内都可以退款,但一些健身房的合同白纸黑字地写着“签合同即视为开卡使用”。

  此前国内有媒体报道称,部分连锁健身房通过初期大量开设店铺增加体量,随后为了维持资金链,又关闭其中部分店铺,使得其顾客不得不更换锻炼场所,去更远的健身房……这些行为都不是简单的跑路或者关门,而是通过在合同上做手脚使违约行为“合理化”。

  在健身消费中,消费者固然需要冷静,但健身行业从业者更需要冷静。把健身作为赚快钱的法宝,透支的其实是人们对健身文化本身的信任。

  办健身卡变成了双向赌局,健身房赌顾客看不透合同中的各种猫腻,顾客又要赌健身房不会违约跑路……在这场不对等的博弈中,损失最大的还是那些只想锻炼身体的消费者。

  回到这条新闻的评论中,消费者口中的“懒”,真的只是一句自嘲吗?“懒”的背后,有和健身房斗智斗勇的疲倦,有不得不承担多重风险的担忧,有自身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无奈…

  可阻碍人们健身道路的还不止于此,消费主义营造出的刻板印象与大量错误科普成为了“劝退”消费者的又一大关卡。

  在知乎上搜索“健身房”关键词,出来的第一个词条就是“健身房男女关系真的很乱吗?”;在早些年关于健身的知识里,有许多类似“女生锻炼较多就会导致肌肉异常发达”的错误信息……

  健身最难的地方其实不仅在于吃苦耐劳,如何在这些纷繁的商业信息中找到锻炼的正确知识和方法,或许是对入门健身者更严峻的挑战。

  舒斯特曼曾经讨论过一个有趣的话题——消费主义正在把我们的身体变成一种商品,“颜值”、“身材”成为描述身体的关键词,人们对于身体的审美被商品化的标签所塑造,当消费社会需要某个标签时,身体就成为了最好的载体。

  例如以前流行的“A4纸腰围”挑战、最近由明星带起来的“漫画腰”挑战……在这些贩卖焦虑、忽视健康,乃至物化女/男性的话术中,健身变成了一项目的性极强,只追求身体“纤细”、“苗条”、“白幼瘦”,却把身体健康置于其次的“作秀活动”。

  而这种对健身的过度包装,反而会使健身失去了其本质“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中的“付出之苦”,而这种“苦难”其实才是健身活动里的真正主角。

  撇开有畸形审美之嫌的极端苗条不谈,即便是腹肌、马甲线等传统意义上好身材的“标签”,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与自律才可能达成,且成型速度还与锻炼的强度、身体的天赋有密切关系。

  这一切靠得既不是商业包装中的身材标签,也不是健身房夸大健身健康作用的宣传忽悠,而靠个人的学习能力与意志力。

  健身圈有一句俗语“健身先健脑”,意思是健身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如何安排符合自己身体需要的食谱、如何调整作息与生活习惯、如何循序渐进地增强身体表现等具体问题,都需要花时间精力去主动学习,仅靠一身卡或是教练一两小时的私教课程,很难有明显的训练效果。

  除了学习能力,意志力也同样重要。在正式开始锻炼后,健身动作导致的劳累,肌肉运动导致的酸痛,体力活动导致的困乏……这些痛苦将贯穿锻炼者生活的每一个场景。

  可这些学习成本与肉体之苦却总是被商业宣传所刻意回避。如果消费者轻视了健身之苦,并理想化健身效果,最终很容易走向放弃。

  当然,消费并不是原罪,某种意义上,通过广告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其实有利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这里所探讨的,主要针对那些刻意为身体贴上物化标签,以及为了促销而过度宣传健身效果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健身卡冷静期”的确有设立的必要:让消费者冷静思考健身的目的是什么,从而尽量避免在消费主义与商业包装的鼓动下,冲动“被办卡”。

  其实学习成本和肉体之苦都只是现代人健身路上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深入讨论,会发现健身真正的痛点,在于需要把现代人长期处于隐藏地位的“身体”,拉出来“归位”的痛苦。

  生命的逝去让人难过,但最让人心情复杂的是逝者倒在了追求健康的健身过程中……有研究表明,现代人不断增加的工作压力与不规律的作息正在增加猝死的风险,当人们在疲惫的日常生活中想起健康问题时,经常为时已晚。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地类比,当代社会学曾发生过“身体转向”,意思是此前的经典社会研究大多集中于人们的精神意识层面,却缺少了对“身体”这一基本载体的研究。

  如果我们把这个思路借用到现实当中,会发现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身体”的关注其实也存在缺失,生活的“身体转向”也很关键。

  为什么人们最熟悉的身体会发生缺失现象?如果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生产力变革出现以后,一般性的劳动行为越发被替代为“脑力工作”,纯身体参与的工种其实正在逐渐减少。

  但身体参与的缺失不代表工作强度的下降,相反,当代人“996”、“久坐一族”的工作方式使得身体的参与更少。“30岁时只要没有腰疼就已经赢了一半人”的俏皮话也侧面反映了健康问题正不断向年轻人蔓延。

  而身体缺失的危害其实不止于此。在认知现象学中,身体——心灵——环境是构们认知世界的路径,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各自补充:人们通过身体的触碰和参与以获得对心灵的反馈,从而认识外在环境。

  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我们身边的不少社交媒介平台其实正在通过技术途径,重现身体的参与:例如微信中加入“拍一拍”功能,以及各种以发红包发弹幕为主的直播玩法。

  在福柯《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社会对身体施加的限制其实是意识层面的规训——通过改变身体的状态使人臣服于某种力量或机构。他以酷刑为例,列举了执法机关通过对肉体施加惩罚以显示权力对肉体的支配地位。

  现代社会固然较少涉及肉刑,但步入信息社会后,新的生产方式对身体功能的剥夺本质上也是一种规训:通过限制人的身体功能,如把人们在办公椅之上半岛bandao体育,使得人们陷入高强度的工作之中,甚至以牺牲健康为代价……长此以往,我们会发现身体真的会逐渐“消失”在生活中。

  但身体怎能消失呢?就曾说过:“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体魄与精神都需要得到锻炼,而健身就是一种让身体回归的活动,其本质是通过锻炼以建立身体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连接关系,这就是对身体存在感的再塑造。

  这个观点不仅存在于健身领域,以传统武术为例,练习者除了学习身体技巧,还要学习武术思想,例如习武需要以“止戈”为目的,获得力量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是滥用暴力;同样,奥运会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精神”其实也是体育竞技与人类美德之间的结合,身体与心灵从来没办法分割开单独存在。

  其实,现代社会越是压抑和隐藏身体,我们反而越应该找到并强化身体。不让健身卡落灰,或许不仅是对“懒癌”的反抗,更是为了确认身体的存在,以重新掌握认识世界的最基本路径,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

href=""

搜索